为群众“授之于渔”而非授之于鱼”
1月8日8时不到,晨雾还没散去,资阳市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李杰走出办公室,喊上雁江区扶贫办副主任杨玉勤,驱车赶往雁江区伍隍镇一碗水村。前几天,一碗水村特困户刘荣康打来电话,希望“亲戚”李杰抽空去一下,帮着一起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发展点啥产业。(1月13日 四川日报)
郑板桥曾经说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中巧妙地以竹声作引,抒发了他关心民间疾苦,以至于无微不至的心情。一位封建地方官吏有此心肠,实为可贵。当前,“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基层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多了解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从而,跟群众建起其深厚的阶级感情,把群众当亲人,从而才能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也才能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责认识更准,对现状和职位看得更正,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工作上有本事。形成致富常态机制,托起基层群众生生不息的希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教育实践活动为他们带来的新气象、新面貌、新作风。
笔者认为:“走基层”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协同性、基础性的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走基层”要“脚、耳、口、脑、心”一起“走”,切实做到听民意、解民困、促民和;走基层是一路走,是一路感动,也是一路学习。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你到基层跑得勤,和群众接触多,就由“生”变“熟”了,相互有了信任,群众就会对你掏心窝。真正融入到群众中,才能做好其他各项工作,这就要求干部下基层要持之以恒,要勤走勤听,不辞辛劳,多和基层干部群众交心结友。党员干部只有听准群众的语言、牢记群众的故事,算好群众的“明细账”,才能让“走基层”活动走得稳、走得深、走得好、走得让群众满意,只有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才能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党员干部作风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
“群众路线,就像是一面科学的“镜子”,只要敢于面对、认真面对,就可以照出我们的差距,可以帮助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群众路线,又像是一种管用的“疗法”,只要准确使用、用心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洗去身上的灰尘,治好自身的疾病,改进我们的作风、更好的为民办实事。只有群众富起来,才能将“三本台帐”转化成群众的“幸福台帐”,从而架起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心桥”,从而凝聚“追赶跨域”的正能量,为群众“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作者:爱到转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