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当有市场化的超前意识
据媒体报道,6月8日,攀钢钒钛对外发布公告称,拟将持有的鞍钢集团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和鞍钢集团投资(澳大利亚)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如果这项交易达成,攀钢钒钛将剥离掉其在澳大利亚的卡拉拉铁矿项目。
事实上,这一项目原本就是攀钢与鞍钢重组以后,鞍钢以资产置换的方式转让给攀钢的,也可以是基于当时攀钢的实际情况,鞍钢将质量相对较好的海外资产置换给攀钢,以提振投资者对攀钢的信心。事实也证明,正是由于这项资产的转让,从而使攀钢钒钛的市场形象得到了较好转变,投资者一度对攀钢钒钛的前景很看好。
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本欲通过卡拉拉铁矿项目翻身的攀钢钒钛,却因为对投资额估计不足,对从开工建设到产出之间的市场行情变化缺乏有效的预测和分析,因此,不仅没有能够让攀钢钒翻身,反而成为了包袱。也正因为如此,攀钢钒钛只能忍痛割“爱”,再次把这个项目转让给鞍钢,避免对业绩产生更多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卡拉拉铁矿项目是2009年底正式开工建设的,鞍钢在项目中的股份是50%。虽然按照媒体报喜的信息,该厂的矿区面积达156平方公里,包括磁铁矿床和赤铁矿床两种,其中已探明的磁铁矿资源储量达到24亿吨。建成投产后,预计将年产磁铁矿石2100万吨、高品位铁精矿800万吨。按照当时的铁矿石价格,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项目。即使收购价格高一些,也能够承受。
问题是,这一收购行为与其他中国企业的很多收购行为一样,似乎都比市场慢了一拍,亦即没有具有较强的超前意识,没有能够在市场真正形成气候前就及早出手,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方面,收购价格很高,且往往因为“时间紧迫”,没有能够对市场进行有效预测,导致项目收购之日就有可能是亏损之时;另一方面,对可能需要的持续投入缺乏应有的测算,经常是一边建设、一边追加投资,最终使收购价格与实际投入总量相差很大。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太好的效益。
我们并不认为卡拉拉项目是一个坏项目,但是,却不是在最佳时机收购的项目。相反,日本、韩国等国在巴西、澳大利亚等国收购的同类项目,由于出手较早,且收购时做了充分的调查了解,既没有出现收购以后大量追加投资现象的发生,也因为收购的时机把握得比较好,收购价格普遍较低。更重要的,几乎所有收购项目都赶上了最好的时机,获得了最大的效益。为什么在铁矿石价格疯涨时,日、韩两国的钢铁企业都不站出来抵制价格上涨,原因就在于,他们在铁矿石进口环节的损失,完全可以通过铁矿石开采和加工环节得到补偿。自然,受损的也就只有中国这个铁矿石最大进口国了。
也正因为如此,从卡拉拉项目的收购以及收购以后的效益变化情况来看,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问题上,除了要看项目、看所在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情况、看收购价格等之外,还要能够具有强烈的市场化超前意识,能够走一步、看三步,能够预测到未来、预测到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是收购成功就算海外投资成功了。
眼下,很多中企都在加快海外投资、特别是海外收购力度,从战略角度来看,这是完全应该的,也是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市场所必须做出的行为。但是,从战术角度来看,海外收购、并购、投资等,也不能完全凭热情去做、凭积极性去做,而应当有更多的技巧、用更多的智慧、融更多的谋略,既要看眼前,更要看未来,既要看暂时的利益,更要看长远的利益。切不要再象卡拉拉项目一样,收购时前景十分广阔,收完以后就前景一片暗淡。如果这样,收购就成问题了。
虽然说攀钢钒钛通过项目转让,将包袱甩出去了,但是,就项目本身来说,仍然是由鞍钢的下发分公司所承担的。就算鞍钢是拿回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包袱的话,对国家来说,却是一次不成功的收购,是带来利益伤害的。即便当初的动机是对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效果是不佳的、结果是难以让人满意的。无论是国内收购还是海外收购,尤其是资源型资产收购,必须把眼光看远一些,把思路想开一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得透一些。只有这样,“走出去”的步子才会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