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评
李菲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四套班子领导走村入企,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虽然这是每年的“例行公事”,但今年看来却别有深意。2014年,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个全面深化改革年,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改革部署开始真正“落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言,除了实现项目开启、企业开工、商家开业的经济“开门红”,更重在抢抓改革机遇,凝聚改革伟力,赢得全面深化改革“开门红”,为绍兴新一轮发展打基础、上台阶。
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开门红”,需要从历史深处汲取经验。认识到改革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深层次源动力,是筑就今日绍兴伟业最厚重的“护城河”。
绍兴城市小、资源少,缘何经济总量大、科技实力强?追根溯源,得益于先改革、真改革。改革开放之初,绍兴放手发展个私经济,使百姓经济成为市场主体,民间智力、资本喷涌而出,绍兴顺势敞开大门,鼓励民资壮大形成新型市场主体。在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同时,同步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疏通血脉、提供动力。尤其是包括中国轻纺城等在内的一批专业市场集群建设,不仅使绍兴人很快富甲一方,绍兴制造迅速名扬四海,更使乡镇腹地崛起一座座新城,创造了经济转型、城乡统筹的“绍兴模式”。
过往的优势诚然可以自豪,但今日的转型挑战更催人自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开门红”,需要我们清醒认识所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到,改革是绍兴再创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再增发展内生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华山一条路”。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堪称一块“试金石”,将区域发展划分成危机前和危机后两个阶段。一方面,我们要以强烈的危机感关注当下,认识到不改革没有出路,进而紧紧抓住改革新机遇,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为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应以乐观姿态面向未来,看到“三区”大城市建设梦想已经起航、“重构产业、重建水城”的绍兴方略正在落地,新的时代巨变正在全新舞台上演。尤其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揽子部署,绍兴已经有条件再创新的荣光。
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开门红”,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市长”与“市场”这一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绍兴政府一声“老板发财、绍兴发展”口号,引来全国商贾,柯桥小镇遍地流金,谱写了一曲造富、创业的中国传奇。上世纪九十年代,绍兴乡镇企业改制陷入体制、舆论双重困境,当时的市、县主要领导力排众议,在媒体上喊出“越是发展困难之际,越是改革推进之时”的时代强音,由此造就浙江最强大的民营经济板块之一。
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解放思想,勇当“舵手”。但也必须认识到,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也包括政府自身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而在所有的“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中,政府的自我改革最为关键。去年以来,绍兴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紧锣密鼓推进,领导干部社会化评价制度改革初试啼声,这些改革任何一项取得突破,都将极大地凝聚人心。尤其是今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全面开展,有利于我们跳出作风建设“周期律”,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基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能否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开门红”,事关当下,事关长远。我们期待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上,能看到绍兴决胜未来最精彩的一弈。
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也包括政府自身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而在所有的“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中,政府的自我改革最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