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的逻辑
人口与经济是决定房价的两大要素,类似于其它生活必需品,其涨跌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假设大米价格波动剧烈将引发社会动荡,则房价亦然。是否应引入福利分房来阻止类似的危机?答案是否定的。虽然那个时代大家排队领房,每个人都存有一种预期,但缺点亦显而易见,贪腐及不公等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更为棘手的是这种分配方式不仅助长了人们的惰性,更抑制了地产商的开发热情,从而阻滞了城镇化进程,拖累了经济。
占有土地是动物的天性,人类亦然,当房产归于市场,供求失衡即可引发价格波动,因而弱者必将在房产供不应求的时候因赚钱能力不足而淡化先前的那种预期成为永远的流浪汉,或许这也是当前社会人们向钱看齐的因由。
供大于求如衣服,价格控制如粮食,房价似乎并不符合上述逻辑,因为它早已如脱缰的野马般逃脱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事实果真如此?答案仍然是否定的,02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由此腾飞,尤其是沿海一带,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推动了房价的节节攀升,人口聚集效应又进一步提升了房屋需求。这个时候的房价是理性的,因为它有根基。
07年,外部经济急转直下导致我国出口产值锐减,大量闲散资金会同因人民币升值预期所涌入的海外热钱从实体转战股市、楼市,接着,稍显滞后的经济衰退所引发的股市崩盘却更坚定了这些资金进军楼市的信念,当然,这其中也有地方政府的配合。
暂且不论GDP是否应该被弱化,但它与就业率紧密相联的事实却不得不在出口与消费同时不振的情况下将整个经济重心转移到投资上来,然而投资的主体是政府、投资需要资金、政府本身并不创造财富,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使得地方政府只能依靠征收土地出让金来完成经济指标。地价与房价是面粉与面包的关系,因此地方政府渴求资金的动机便极不自然地将它们与开发商捆绑到了同一条船上,然后房产市场就被迫进入到一种半计划半市场的状态当中。
这种逆周期的增长方式在给经济打了一剂强行针的同时却为日后发展留下了诸多隐患。由于沿海地区率先发达,形成了相对开放的生活氛围和良好的就业预期,结合当地充裕的资金与完善的配套设施,人口聚集效应一再显现。高房价在此时反而对低端人口有挤出效应,但是将货币掩埋于房产不仅降低了它的流通效率,而且因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被此所压低的生产效率正逐渐腐蚀经济发展的根基。房价走势与经济趋向绝无相悖的可能,于是就产生了房价反转的预期。
倘若房地产税逐步取代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小城镇逐步崛起并产生聚集效应,对大城市的人口进行分流;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逐步贬值,促使热钱缓慢流出;同时满足以上三点便可实现房产市场的软着陆,反之则必将引发经济危机。
存在即合理,房价高企自有它的必然性,政策的取舍是权衡利弊的结果,房价跌未必是好事,房价涨也未必是坏事,但趋势一旦形成,任何政策都无法改变其运行的方向,所以房价始终没有脱离逻辑的范畴。竞争激发活力,只不过房子与粮食都是百姓的基本需求,必须采取有限竞争的机制,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