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节”想抵制就能抵制掉吗?
圣诞节今年所遭遇的抵制,似乎比往年更为强烈。无论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要求学生平安夜观看传统文化节目还是媒体报道湖南一些学生身着汉服表达对中国人过圣诞节的抗议。这一个外来的节日鉴于这种抗议,再度成为一个文化之争的讨论话题。而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所谓的过洋节更多的是商家与民众的一种娱乐心态,文化谈不上受损,过节也无关其它。抵制圣诞节,与其说关注其文化考量,倒不如关注这之中的权利界限。在开放社会的条件下,强行要求学生平安夜必须观看某一类节目,是否意味着对私权的一种侵犯?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洋节日?这其实根本就不该成为一个问题,为什么就不能过?在环球融合、世界大同的21世纪,狭隘的地域和民族观念早就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只要不违法、不缺德,年轻人想赶时髦完全是自己的事,就如同80年代的小年轻们喜欢穿牛仔裤、听摇滚乐一样,只不过是追求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没有对错之分,更与西方思想渗透、文化扩张无关。反之,如果过个洋节日就能令自己的传统文化阵地尽失,那我们也对祖宗留下的东西太不自信了,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若还是总抱着“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观念,最好连英语都一块儿禁了。毕竟,西方文化已无处不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都可谓西方的舶来品,就连马克思主义也非我们的原创,妨碍我们“洋为中用”了吗?
洋节不是想抵制就能抵制掉的,传统节日不是想扔掉就能扔掉的。比如元旦就是新年的“洋节”,但又有谁过元旦不过春节的?如果洋节没有生命力,不用抵制它自然衰微。强者文化总被弱者所效仿,唐宋期间,欧洲上层人士也模仿中国人的春节和中秋。而现在中国人过洋节,原因大致相同,此外还寄寓了一种朴素的理想,比如过感恩节,过平安夜,我们的感恩和平安与西方宗教所代表的意涵当然不一样,但感恩和平安却是人们的朴素期待,有何不可?
欧美文化借着西方实力的整体强势而影响了东方,中国也在其中,这是很难避免的。但中国文化并没有一些人担心的那么脆弱,中国在接受西方影响的同时,也在消化它们,中国不太可能变成“亚西方”。
我们一方面或许要坦然看待圣诞节在中国内地逐渐流行,相信它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力”非常有限。同时中国主流社会应当反思中华文化过于严肃、紧张的问题,对全球化时代年轻人的一些需求予以承认和正面回应,加强文化内部的互动和创新。
洋节不是洪水猛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传统节日仍是最重要的主餐,洋节只是甜点而已,偶尔吃点甜点,天塌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