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否决”为何在一些地方还是泛滥成灾?
“一票否决项太多,指标层层下派,最力不从心的是基层。有的项目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信访,本意是让基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但是有的害怕因为这一项被否决,其他什么工作业绩都‘黄’了,就上京‘截访’。有的地方开‘黑监狱’,也有这方面原因。”在招商引资、信访、群众满意度等事情上,一些地区滥用“一票否决制”,“导致下级不惜造假穷于应付、依上级行政不依法行政等”。(《新京报》)
所谓“一票否决”,是指干部考核里,在规定的多项任务中,有任意一项或者特定某项没有完成,则评估为整体不合格。“一票否决”考核干部制度,对督促地方官员及时解决一些重大、重要或者久拖不决的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但是这一制度实行这么多年后,一些地方的官员为了应付上级考核,想方设法对付“一票否决”,使得这一制度逐步变偏离了设计初衷。
如今,“一票否决”空有其“表”不见其“里”。“一票否决”听起来严厉,执行起来疲软。许多业务工作,本来都有相应的规章约束,却喜欢往“一票否决”上生拉硬拽,似乎非如此不足以显现本部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官员的德勤绩能考核又不可能都是“一票否决”,什么事都“一票否决”实际上等于没有否决。
“一票否决”之所以泛滥成灾,与一些政府部门权力过分扩张不无关系。一些地方的“一票否定”规定是五花八门,问责不严导致“一票否定”虚设,但从未落到实处,仅是走走过场。每个地方的具体条件不同,老百姓的诉求也不相同,“一票否决”考核的事务,未必就是老百姓切实需要解决的,而且官员们为考核而考核,不可能把老百姓实际需要办理的事务放在首位,而是挖空心思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对付“一票否决”,结果是上级满意了,老百姓却不乐意。
对一名干部的考核,应该是全面的,公正的。要全面,不能“一票否决”;要公正,就要听取群众心声。人都是趋利的,官员更不傻。曾经“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终成“致命毒药”,那种“四处泛滥”的“一票否决”只会削弱其效力,最终“否决”不了什么。(文/天外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