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不应只用在“第一书记”上
四川省达州市为强化贫困村“第一书记”的选派管理,对其实行召回制度,对首次排名后5位的“第一书记”,由组织部门进行诫勉谈话;对连续两次排名后5位的“第一书记”,责令其派出单位召回。26日达州市宣布召回、调整履职不力“第一书记”241名,并增派18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到一线督战。(京华时报)
卖出的商品不合格,厂家要召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例如:丰田在2009年,由于零部件出现缺陷召回车辆总计688314辆;但为什么大家对下派的干部不合格,被组织召回会如此新奇?足以看出干部的召回仍还是“新鲜事”。接下来的五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节点和最后冲刺的五年。我国目前还有八千多万贫困人口,同步小康,任务繁重,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贫困村委派的“第一书记”意在令其担起扶贫“第一责任”,当好其责任田内脱贫的带头人、主心骨,“第一书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扶贫攻坚的大局。
达州市,所辖7个县(区、市)均为四川省“精准扶贫脱贫”重点,有8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若对派出去的“第一书记”不采用考核、奖惩、召回等制度,800多贫困村的800多名“第一书记”谁能保证其中没有为自己谋福利或者浑水摸鱼的干部。达州市形成选任、管理、考核、保障、奖惩配套政策体系制,对考核不合格的“第一书记”召回,强化了干部的责任意识,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干部召回制度,不应只应用在“第一书记”上。不仅是在扶贫上,在各个领域多少存在不作为的干部或者职工,他们吃定了公务员的“铁饭碗”。他们坚信只要在体制内,就不可能被革职或者辞退,因此索性浑水摸鱼,甚至只为自己谋福利。对于这类不合格的干部,组织就应该召回。
达州市的召回制度,固然可取,但是摆在达州市面前的任务是召回后如何处理?如何选用更合适的“第一书记”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
(文/ 张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