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权力长期封闭运行怎有公信?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累计通报了719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发现,在这些案件中,违规“三公”消费问题最为突出,占到三成以上的比例,包括公车私用、公款吃喝以及公款旅游等方面。中纪委4月曝719件违规案例。(新华网)
在国家三令五申下达三公消费禁令的今天,仍有部分领导干部顶风作案,对禁令视若无睹,政治觉悟不够高,心怀侥幸心理将公车私用,更有甚者酒后驾车造成交通事故;打着“考察学习”或者“培训”的旗号,却安排在风景名胜处观光;餐桌上的浪费依然,公款送礼大行其道…...究其原因,迎来送往、礼尚往来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在公职人员中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要彻底扭转这种思想尚需时日。
其次,公共权力长期封闭运行,监督主体缺位,形成“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局面。更主要的还在于信息公开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于具体公款吃喝多少、公车使用费和考察学习费用各是多少等等无法细化,难以衡量费用是否合适、合理、符合公众要求,因此很难进行监督。当前“三公”消费监督最主要力量来自于群众,这是一个最有利的监督群体,但群众监督只是口头上的舆论压力,与来自监督部门的监督执法相比,缺乏震慑力、威慑力。
要根治“三公消费”,广大党员干部要遏制官本位思想,“牢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能公款私用、公车私用。逐步完善好监督制度,加大对财政预算监督。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方便群众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将“三公消费”置于阳光,才能消除奢侈浪费和腐败。
舆论监督是不可替代的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一种直接、有效方式,还要深入挖掘从群众监督潜力,给群众监督提供便利,组织管理和群众监督齐发力,切实提高执行效力。唯有公款公用,方可取信于民。(文/旭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