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缘何易成“虎”
“中央纪委‘打虎’大数据:31 省份全分布,65名副省级及以上地方官员被查处……值得重视的是,在这65位被查处的高官中,绝大多数官员都有担任过地方或部门‘一把手’的经历,而曾有过主政地方‘一把手’经历的官员超过了3/4。从目前查处的情况看,很多落马官员的贪腐问题都发生在其担任‘一把手’期间。”(2015年11月17日人民网)
“一把手”即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首脑”人物,他们缘何容易蜕变为“老虎”呢?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纵观中国官场体制,不难看出,“一把手”成“虎”,其主观思想品质固然是主要原因,但也有很多客观因素不容忽视。
首先,“一把手”权利过于集中,几乎达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具体表现在:其一,财务审批“一支笔”。无论哪个地方,哪个部门的“一把手”都拥有财务审批大权,小到差旅报销,大到工程发包,只要他们大笔一挥,单据票据这些“纸”立马就可以变成“真金白银”。其二,人事任免“一人定”。在人事任免上,虽然也走“公招”、“选举”等民主形式,但是,最终还是要“一把手”一锤定音,其实就是一人说了算。这就给“卖官鬻爵”创造了条件。一些基层干部就是干得再好,口碑再好,不送钱就得不到提拔,而就是不干事甚至是不干好事的人,钱送到位了便会委以重任。其三,民主集中制,最终集中到“一把手”。现在不少地方,不少部门的领导班子, “一把手”就是独断专行的“土皇帝”,下属都得看上司脸色行事,哪怕上司“指鹿为马”,下面也只有唯唯诺诺。
其次,权力失去有效的监督。个别领导干部对正常监督的对立和逃避,为腐败滋生埋下了祸根。不少领导干部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都是置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于不顾,搞个人“一言堂”,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开发、重要人事任免等方面大权独揽,容不得班子其他成员提不同意见,重大决定不经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全凭个人意愿拍板,最终走上了背离党、背离人民的道路。
尽管党中央及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了诸多规定和政策,但仍需要深入研究一把手监督制约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制约机制。事实告诫我们:监督是政治生活的“安全阀”,远离监督的权力独往独来,相伴而生的必然是腐败。正如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的那样,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才会真正做到廉洁行政。(文\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