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捐献”何以演变成了“强制捐献”?
中秋节快到了,你家孩子有加入献“爱心月饼”行列吗?近日,广州部分学校的家长为买月饼,颇费周折—他们要完成孩子交代的作业——征集月饼献爱心。学校发出“自愿捐献”通知,中秋节前献爱心月饼到福利机构、孤寡老人家中。家长心理很微妙,感觉被迫完成“任务”。(中国文明网)
开学才两周,部分家长就遭受了学校的“爱心考验”。家长反映,其孩子所在学校是响应广州市少工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号召而开展的“广州一家亲献爱心”活动,爱心月饼需包装完整,保证质量,主办方不接收散装月饼。“上周五号召捐献爱心月饼,到周一统计出全校共捐献了近500盒爱心月饼。”
虽然学校信誓旦旦地表示,捐献月饼属于“自愿行为”,但对于以听从老师命令为天职的学生来说,“自愿捐献”就演变成了“强制捐献”。而且捐也不能捐散装月饼,只能整盒捐,不能品牌差,只能质量优。
既然是自愿行为,就应该根据个人能力量力而行,捐什么样的月饼,捐多捐少均是“爱心”体现,学校应该给予相同的肯定和鼓励,可是学校却将各班级捐献月饼的数量进行排名,这种公开排名使捐献月饼的爱心活动变成了班级之间的比赛,与“自愿”背道而驰。
捐赠月饼之所以受到质疑,一是捐赠成了“完成作业”,甚至掺杂了功利色彩,月饼难免“变味”;二是学生尚不具备购买月饼的经济能力,伸手向父母要来的月饼难以让学生感受到“捐赠”的内在含义。
表达爱心有多种方式,但形式不能大于内容,物质不能遮盖精神。家长买来月饼交给孩子拿到学校献爱心,究竟有多少“爱心考验”?实际上,这种形式主义的“捐献”活动并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和奉献观。(四川安县:刘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