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自亮身份”是制度进步
在公车违规问题愈发成为民众和媒体的聚焦点时,岳阳市敢于给公车穿上统一的“制服”,接受社会的监督,举措值得叫好,推出举措的勇气更值得肯定。
针对“车轮上的腐败”,近年以来各地纷纷执行“史上最严厉的公车问责”举措。然而公车违规问题依然最为突出,原因为何?为何就“刹”不住?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除警车、城管用等明显标识的少数公车外,很多机关、国企的公务车与私家车样子差别不大,群众分不清,纪检部门人手少,他们认为公车偶尔私用不可能天天监控到。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有职务、有权力、有一定背景,即使被发现也能“摆平”。
“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现在,全国上下已经认识到公车腐败的影响严重性。某些地方政府推出的诸如“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在财务上单独列项和单车定额核算”等制度值得借鉴和推广。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出在这个“公”字上。
公车也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一种身份的象征。公车私用,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间是身份的炫耀。这说到底是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作怪。如何才能为公车腐败装上有效的“刹车”,真正为其“刮骨疗伤”?笔者认为,第一是要减少公车的数量,放眼世界,中国的公车数量都是“名列前茅”,这给违规使用提供了便利,而给相关部门的监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公车改革的最终方向应是逐步取消公车,除保留少量特种车,其他的公车都可以考虑采取货币化。出现公车违规后,在纪律上给予严格的处分,甚至降级、丢乌纱帽,辅以经济上足够令其“心疼”的罚款,谁还敢去触碰公车违规这条神经?而如果公车违规甚至违法得不到严格的处罚,处罚以后也罚不到个人的头上,那其结果所能带来的成效微乎其微,甚至会反而助长这种不正之风。(文/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