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基层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舞台
“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短缺是四川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让人才向“下”流动,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这些人才“红利”犹如源头活水,浇灌着人才之花,开始在四川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结出硕果。”(摘自四川组工网)
基层人才欠缺一直是困扰四川、乃至困扰全国的问题。在一些偏远艰苦地区,干部断层的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四川为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使人才“红利”一路向“下”,不仅充实了基层人才库,更让群众从中得到了人才带来的技术和服务,同时年轻人下放基层,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是一项多赢的惠民、利民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高素质人才不愿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其原因无非在于基层工作条件差,工作任务重,且待遇也不仅人意,年轻人在毕业后都希望自己能在大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若要下基层,甚至到艰苦边远地区对高技术人才来说,大部分人是不愿意的。解决人才的问题,首先要改善留住人才的大环境,让人才来到基层能留得住,留得长。近年来,四川省政府加大对艰苦边远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基层的基础设施,改善基层的工作条件,加大对基层的工作人员的补助力度,给年轻的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支援基层的人才来的了,留得住。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欠缺的问题,单靠对口下派干部也是治标不治本之举,还要立足本地,培养各地自己的人才,才能根本解决。在四川下派的援藏等干部中,很多是在该领域很有建树的专家。他们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除了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的群众解决困难外,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当地的基层组织培训该自己的人才,这样才能解决专家走后,技术也一并带走的困境。
要解决技术欠缺的问题,还应该鼓励广大的年轻人积极回乡创业,支援家乡的发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家乡的建设。实践证明,在广大的基层,广大的农村,青年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
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基层人才欠缺的问题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文: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