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微信医生”,勿当待宰羔羊
近日,多位市民反映称,自己朋友圈里多了一批“微信医生”,仅通过微信聊天就可以看病、开药,治疗范围涉及静脉曲张、脱发等多类疾病。与此同时,有正规医院医生发现自己的照片被“微信医生”盗用。记者调查发现,“微信医生”是否具备职业资格难以证明。专家表示,远程看病不现实。市卫计委建议称,“微信医生”监管困难,建议不要相信。(1月16日光明网)
在追求快捷高效的网络时代,很多人已然习惯通过网络解决问题,包括看病找医生。要么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大概症状,查查自己大致在哪方面出了问题,要么在微博、微信里关注一些或真或假的医生,感觉身体出了毛病时就上网问诊,甚至让网上或真或假的医生开药治病。
我们都知道疾病要得到确诊,传统的疗法是要“望闻问切”,西医不仅要当面问诊,还会用必要的仪器来检查,而“微信医生”不曾当面接触到病人,草率地听从甚至迷信之,很容易导致误诊、贻误病情等不良后果。个人认为,在看似离谱夸张的事实背后却有着让人难以言表的无奈,一是大医院的挂号难、就医流程繁复和漫长就医等待,对每个患者来说都是一种困扰。尤其是对于成因复杂的疾病而言,患者往往要经历多个医院、多个科室、多位医生检查,才能形成全面的治疗信息。在医院巨大的门诊量之下,医生无法对一位患者进行全程、动态的追踪,不能给患者带来安全托付感。而“微信医生”制造了一种身边医生、家庭医生的幻象,暗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二是医院的医疗费用有时更会让人望而却步。特别对于贫困家庭,仅仅是医院的门槛费少则五、六百多则上千块,再加上各种检查的费用,这还没开始治病自己辛苦打拼的钱就已经开始花费殆尽,巨额的医疗费用直接让患者望洋兴叹,而“网络医生”给人们带来的“实惠”和“高效”更会让患者心存侥幸,盲目依赖。
诚如北京市卫计委所说,“微信医生”监管困难,他们不会透露真实身份和地址,有的甚至没有坐诊地,线下打击困难。但即便如此,监管部门也应迎难而上,加强与微信的平台合作,对开展微信诊疗服务的个人账号或公众号加强监管,有效查证微信平台对“微信医生”是否真正执行实名制。其次,可以加大打击处罚力度。对网上行医诈骗的人发现一个处罚一个,依法依规办事,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后,加快推进医疗服务改革,建立公立医院价格监测机制,加快推进惠及民生工程建设。(舒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