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下“真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成效显著。随着贫困面大幅缩小,剩下的是底子最薄弱、条件最恶劣、工程最艰巨的地方。与过去相比,同样的投入很难再有之前的产出,“减贫效应”递减,这就要求扶贫必须向精准扶贫转变。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我们要继续深入领会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更好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连片特困区、插花贫困区、社区内个别贫困等不同类型的扶贫项目不搞“一刀切”。在全国“贫困家底”首次实现到村、到户、到人基础上,要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实现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新华网2017年11月6日)
笔者认为,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实现所有贫困户脱贫,所有贫困村摘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是必由之路,也只有切实解决贫困群体这一短板,从根本上改善其贫困落后、发展滞后的现状,全面小康才可期待,才能实现。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肩负着精准扶贫的重任,认真落实惠民政策,深入推进扶贫工作。
要深入调研,对贫困户进行民主评议、初步扶贫对象核实。之后基层党员干部要再次对初审的贫困户进行实地走访、宣传政策、调查摸底,在党群干群的齐心努力下,摸清并确定最终纳入扶贫的贫困户。最后对名单进行公布,并公布信访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基层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多做一些实地调研工作,多干一些“授人以渔”的实在事。在承接好中央的政策落地、对接好上级的对口支援的同时,要注重在内外兼修上下功夫,立足地区特点,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做到扶到点子上,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适合当地的发展思路。方向正确了,扶贫工作才能实现精准发力,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强化监督,实现帮扶资金全口径监管、帮扶项目全流程固化、帮扶工作全过程留痕、帮扶责任全方位督查、帮扶情况全社会监督、帮扶政策全落实汇总、使扶贫工作全过程公开透明。纪委部门要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筛选情况典型、反映突出、久拖不决的问题线索,通过直接查办、约谈交办、发函督办等方式,推动问题解决,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文\孙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