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夯实中国的体育事业基础
体育运动,是提高全体民众身体素质、文明素质最有益的活动。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在体育运动中,得到锻炼,身体素质提高,相互之间增强了有益,团结协作能力增强,不同文化得到交流和相互提高。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运动的人,通过公平竞赛,能力有了增强,得到了极大的精神享受。体育活动大众化、公平化,体育竞赛全民参与,这样的体育活动人民才真正欢迎,这样的体育运动,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能量。
公平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生命所在。以前,中国的足球运动发展得很好,甲A联赛、甲B联赛甚至乙级联赛都搞得风风火火,人民大众热情的支持自己的城市举办足球联赛,就是由于出现了各种不公平的竞赛情况,让球队管理层、球队教练组、运动员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公平竞赛上,最终中国足球水平一滑再滑,在国际公平竞赛中不断遭遇失败。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终人民群众用自己的选择权,逐渐放弃了对中国足球的支持,到现在中国足球还在艰难的挣扎。
推动中国体育水平的提升,最终需要更为坚实的大众体育基础。在各级政府的管理中,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的体育总局,需要更为长远的眼光,更加为民的工作情怀,暂时把中国国内竞赛中的金牌政策放一放,将人民大众的体育素质全面提一提,用人民大众深厚的体育素质,夯实中国的体育事业基础。
中国近几十年的城镇化速度非常快,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在城市生活,人民没有了广袤的草原、没有了宽广的原野,失去了自由奔跑的场所,身体素质必然下降。加强体育锻炼,是恢复人民身体素质的必然选择,增加各种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是提高人民大众身体素质的必然要求。将国家的资金,大量的投入到城镇、社区和小区的体育设施上,才是体育为人民的真正体现。把资金用在争取全国竞赛的金牌上,却没有资金用在人民大众身边的体育设施上,这样的体育运动,人民并不欢迎。
金牌代表一个运动员的成绩,是“GDP”观念在地方体育行业的量化指标,代表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水平。真正代表地区体育水平的是全面参与体育的水平,是全体人民大众在体育素质上的高低。十八大后,中国的治理开始从重视经济“GDP”的数量,转移到内在质量和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体育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适应更加重视体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上来,让金牌这个体育“GDP”的含金量更足。(文/周琳)